首页 放生来源 佛经诵读 放生功德 皈依佛法 放生流程 佛教故事 放生回向 修行方法 放生的好

皈依佛法

透析《楞严经》的全面观念:领悟佛教思想的博大精深

来源:http://www.yczlin.cn 作者:禅风放生网 发布时间:2024-04-27
摘要:楞伽大论(2002年11月12日于重庆慈云寺开示)第一章:《楞严经》的整体思想I. 佛教八宗及其中心思想概述II. 楞严经》的目的、内容和方向第二章:《楞严经》概述I. 理解和诵读《楞严经

楞伽大论

(2002年11月12日于重庆慈云寺开示)

第一章:《楞严经》的整体思想

I. 佛教八宗及其中心思想概述

II. 楞严经》的目的、内容和方向

第二章:《楞严经》概述

I. 理解和诵读《楞严经》的好处

楞严经》传入中国的翻译史

阿难对佛陀的赞美

楞严经》的真正含义

简介

从今天起,我们将举行为期七天的楞严法会。楞严法会非常重要。在这七天里,我们将举行诵经、讲经、礼拜、供天、放焰口等法会。其中,诵读《楞严经》和宣讲《楞严经》非常重要,希望大家用心读诵,认真聆听宣讲。

我刚刚生了一场大病,前后住了医院,一共三个多月。三个多月前,我不小心被电话线绊倒,左腿腿骨骨折,给医院换了人工骨,住院一个月左右(2002年7月19日至2002年8月20日)就康复了,可以走路了,这是菩萨的保佑啊!之后又紧接着去北京开中国佛教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2002年9月16日至2002年9月21日),会后又得了感冒,发高烧。在北京发烧了两三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受伤的腿又受了点影响,北京治不好,就回到重庆,住在医院。到了 医院,烧退了,支气管炎又复发,这样时间拖得很长,前后三个多月。由于手术失血过多,高烧不退,肺部受损,病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病愈出院后,嗓子还是沙哑的,说话很吃力,现在逐渐恢复,嗓子好了一点,但说话还是感觉有点吃力。正因为如此,讲经的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讲得太详细。住院期间,居士们十分关心,多次来医院看望,让我十分感动。

第一章《楞严经》的大意

一、佛教八大宗派及中心思想概述

(一)中国佛教八大宗派

中国佛教在唐代建立了八个宗派,其中包括

慈恩宗:又称法相宗、唯识宗。宣扬法相、唯识,主要典籍有《华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三论宗: 又称空宗、无相宗、中观宗。它宣扬般若和空性。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为基础。

天台宗: 又称法华宗。天台宗:又称法华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以《大智度论》为指导,以《大般涅槃经》为依托,以《大般涅槃经》为观法。智顗天台宗的三部主要典籍:《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该宗的基本典籍。

华严宗: 华严经》是该教派的根本典籍,因此得名。又称贤首宗,因为实际创始人法藏被称为贤首。因其宗旨是实现 "法界缘起 "思想,故又称法界宗。

律宗 律宗因强调戒律的学习和传承而得名。实际创始人是唐朝的道宣。因以五分律之一的四分律为基础,故又称四分律宗。因道宣住在中南山,又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

净土宗: 净土宗以普贤菩萨为创始人,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其中国始祖慧远在庐山建立莲社,主张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真正的创始人是唐朝的善导。该宗以三经一论为基础: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

密宗: 又称真言宗、瑜伽宗、金刚乘、毗卢遮那乘、贤首乘、密乘。该教派以《大般若经》和《金刚顶经》为基础。它建立十住心,统一一切教法,建立曼荼罗,三密(身、口、意)相应,使凡人成为圣人。其不可思议之力,唯佛能知,非因位次可测,故称密宗。

禅宗: 又称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指以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 "悟性成佛 "的大乘宗派。该派的经典是《楞伽经》,其次是《金刚经》和《六祖坛经》,是其基本典籍。

总的来说,八大宗派的核心思想是佛教重在净心和修心。如果心不清净,心有染污,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就会被六尘境界所迷惑、所干扰,就会被无明所障碍,从而产生烦恼,产生烦恼就会造业。遇到事情,心里不平衡,感情容易冲动,进而产生嗔恨心。业力表现在:手要打、口要伤、心要恨、行动要杀等等。想想看,打人、杀人会有果报吗?造业就会有果,有因就会有果。杀人、放火、偷盗、抢劫、贪污、扒窃、放荡等等,这些行为的后果就是触犯刑律,就要进看守所,被判刑受罚。

(二)佛教的因果观和宇宙观

佛教认为,有因就有果,造业就得受果报。佛教的教义比世界上所有的学问都要深奥,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看问题的角度很高,距离很远。比如我们爬真武山可以看重庆整个城市,夜景非常好,爬峨眉可见西藏雪山、贡嘎山。越往上爬,看到的东西越多。佛就是爬得高,看得全面,看得远。以慧眼观察万物,时间长,空间广,对象宽,佛学就是这种学问。

时间长。不仅要看到当下的一切,还要看到过去和未来,看到三世因果。有的人只看到现在,看不到过去,更看不到未来,世间就是这样!

空间是广阔的。你不能只看到眼前这一点,你的那个环境,你的那个家庭,你的那个氛围,或者这个集体,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世界,你能看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萨哈世界。

对象广泛。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内。不像我们人类,只看到人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同类,而看不到其他众生,这是有界限的。佛法的对象很广,整个众生界都看到了,有形的、无形的,这个世界、另一个世界、这个星球、另一个星球上的所有众生。

因此,佛教徒用智慧的眼睛观察一切,即时间长、空间大、对象广。未来会发生什么?未来的结果,你不应该停留在生死中,你应该出离生死,你应该证悟菩提涅槃,从此岸到彼岸,得到解脱。

佛教看问题的方法首先是当下衡量,其次是比较衡量。这就是佛教的因果关系。现量是现在的知识;比量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我刚才所说的都是佛教的现量、比量所证明的,同时佛经都是佛陀亲口宣说的。佛陀经过三个大劫的修行,终于证得佛果,并将自己所见、所证说于经典之中,所以经典也被称为圣言量。

(三)佛语心为经

华严经》阐述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的道理,其中有两句著名的经文: "若人欲了三世诸佛,应观法界本性,一切唯心造。""心如画师,能画诸世界,五蕴皆从生,无物不造作"。

大乘起信论》说:"心生则万法生,心灭则万法灭"。

维摩诘经》云:"心净则佛土净"。

由心而立十法界,即四圣法界和六凡法界。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法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十法界皆由心造。四圣由修善心而得;六凡由染心而得;凡夫的境界称为意识,包括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都称为染心。

清净心就是真心,由染趋净,由妄归真,能还原真心,真心圆满就是菩萨的境界,我们学佛修行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皈依三宝出家后,目标只有一个:由染转净,还妄归真。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修密宗,目的都是一样的:由染转净,去妄还真!

佛教讲身、口、意三业。一般人只看到身口所造的业,但如果意识染污,起了不正当的邪念、恶念,就会造意业,这是非常微细的。念佛、诵经、修密宗禅定、念咒、提话头,第一步就是要消除意业,消除染污心、妄想心。学佛不要太注重形式,一定要彻底改变自己的内心,这样念佛、修密、学禅、礼佛,修得好,就会得到利益,无明烦恼习气就会消除,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正确的,表现在身体上就是健康的、端正的。所以说,改变内心、消除妄念很重要。如果不用功,不消除习气,即使正式皈依了、出家了,也还是一个凡夫,一生一世都在虚空世界中度过,得不到诸佛菩萨的利益和加持,也就无法走得更远。

II. 楞严经》的目的、内容和方向

我们现在学《楞严经》、拜《楞严经》,目的只有一个:由色转净,由妄还真。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白的道理。

"修罗场 "三个字代表真心。首楞严 "代表第一,最高;"楞严 "代表王三摩地。"王三摩地 "是所有禅定中最高的,像国王一样的禅定,叫做 "王三摩地",是佛陀果位的禅定。这就是佛陀果位的禅定。我们要恢复本心,修习 "楞严大定"。首楞严三昧包括佛的三身(报身、化身和法身)。Shurangama "一词的中文翻译是 "万物的坚固性"。万物代表五蕴、十二处等。

断妄归真,即了妄明真。何谓妄?何谓真实?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去妄,即七处明心段;归真,即八防明心段。按照这个顺序,什么是心?什么是观防?

根本有两种。一种是生死根本,一种是成佛根本。生死根解释了流转的原因:由于无明和妄想的业力,招致无漏果的痛苦。佛性之根指的是不执着于外在境界,回归根性,恢复真如本性的修行。如何修行?楞严经》以 "二十五圆通 "为主要内容,首先阐述了 "二十五圆通 "的修持方法,然后阐述了 "二十五圆通 "的修持方法,最后阐述了 "五十五圣位 "的修持方法,最后阐述了 "五十五阴魔 "的修持方法。这就是《楞严经》的主要内容。

我们都应该明白,心是真心,不是本心。佛说的心是真心,不是肉心,不是我们说的心脏、脑神经,它不是物质的东西。心主血脉,脑神经是细微的神经,佛教分析为身根,细微的神经叫正根。所以,脑神经一旦受损,人就会变得麻木,没有了某种功能。一般人认为肉体是心,大脑是心,这是非常狭隘的,只从肉体上看,而没有从佛的本心上看。

有真心、分别心和肉心。肉心代表身体的心脏,也就是一般人认为的脑神经;分别心是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的妄想分别、妄想执着,不是真心;真心必须是地藏,熄灭一切妄见,以正知正见消除妄见,转化为正智,这才符合真心。当我们达到佛的境界,悟到佛的真性时,我们的真性就圆满了。我们现在学佛修行,就是要破除妄心,不起妄见,断除虚妄分别,恢复如来真性。

以上就是《楞严经》的宗旨、内容和方向。


参考资料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放生来源 | 佛经诵读 | 放生功德文 | 皈依佛法 | 放生流程 | 佛教故事 | 放生回向 | 修行方法 | 放生的好处

Copyright 2019-2030 禅风放生 放生回向_放生回向给谁_放生的福报_正确的放生回向_禅风放生网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