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放生来源 佛经诵读 放生功德 皈依佛法 放生流程 佛教故事 放生回向 修行方法 放生的好

皈依佛法

高雄海阔:悲潮涌动,智光照耀

来源:http://www.yczlin.cn 作者:禅风放生网 发布时间:2024-04-20
摘要:以大菩提心修持佛法的人,能够在漫长的岁月和伟大的天空中诱导和善巧地引导普通众生:慈悲的支持和智慧的引导。在这样完美的结合中,从因果的角度来说,菩萨对诸佛和众生都是

高雄海阔,悲潮震荡。法莲澄澈,智慧之光照耀(下)

高雄海阔:悲潮涌动,智光照耀

仁春

悲应智慧,普度众生;智慧空,慈悲空,空性空,二类空⑤;修空法门,显三法相化⑥;三乘一乘,诠释微妙⑦。

5重佛重人,治惑治习,治惑治习,治惑治习。

6三业具足,三门具足,三门具足。

7 真空幻化游法海,细入无形除阴影。

以大菩提心修持佛法的人,能够在漫长的岁月和伟大的天空中诱导和善巧地引导普通众生:慈悲的支持和智慧的引导。从慈悲与智慧的双运中鼓起勇气,挥舞智慧之剑,斩断欲望之钩,就能成为觉行圆满的成就者。当悲智交融,实现生死无间,生命不受任何危险的影响时,普度众生的愿望就永远不会破灭。最新的视野--看透身心内外一切的智慧,不再受自我的威胁。最高的心灵--慈悲的行为焕发出菩萨的精神活力(不屈不挠),永远不会被他人轻视或抛弃。愿力能化解最大的恩怨,智慧之光能破除最顽固的自我之法。拥有这种修养的人,一生强大而有能力,行事无拘无束,无休无止。慈悲和智慧也因此成为他们自己的境界和象征。大乘论》中说,慈悲如蜜药,很多人喜欢吃;智慧如苦药,没有多少人喜欢吃。当智慧成为日常的思想和力量,严格规范自我和本我,使之没有活动的余地时,智慧的能量和力量就会从身心扩展开来,达到深远和稳固的境界,悲空和智慧的功德也就能相应地得到平等和普遍的运用,所以说 "空大悲亦大"。这样,做人、做事才能不亏不匮。慈悲行为的特质之一就是从不剥夺人的利益,不剥夺人的美德自然而然地养成,并且长期具足,这样,诸佛菩萨就成了大智慧与大慈悲的完美结合。在这样完美的结合中,从因果的角度来说,菩萨对诸佛和众生都是一样的尊重,因为佛是由人而成的,菩萨是由诸佛的引导而成佛的,但他也需要众人的供养才能长存,所以他从不轻视任何人。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向上的,我们就会非常尊重他;如果一个人暂时堕落了,我们就会非常轻视他;这不是一个佛法学生应有的态度。真正学佛的人--心量无边--如果遇到一个堕落的人,总会用 "爱语 "来鼓励他,所以空性的根本力量:彻底对治和具体实现。空性的范畴很多,但最重要的是 "自性空 "和 "毕竟空"。当 "自性见 "这一生死主因破除后,内在的身心和外在的世界将无法在因缘观的明照中找到世俗妄想的自性。通过因缘观,作为一切迷惑和业力根源的自性被彻底消解,从而使内在的身心和外在的境界对空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佛道之门自此一步步推进,没有丝毫偏差,成为大菩提的定根。就这样,在漫长的修行过程中,凡是触及、检视三业的,都离不开菩提心的照耀、开发和拓展,我们的三业逐渐变得整齐、健全、清净。声闻人与菩萨同修三解脱门,但由于声闻人对三界的厌离心太深,一旦证得四果,就只能等待时机(甚至瞬间)证悟入灭,无法从空性中利益万物;而菩萨则以大悲心的任运而生,以本具的坚固清净的菩提心而证悟入灭。有这样大慧眼的人,才能从普通自性的 "实 "中悟出无我的 "实",才能说是善用方便。如果不善用方便,佛法就不可能在世间盛行。所谓方便,是指运用巧妙而恰当的方法,不对人造成任何伤害,使人从情感和幻觉的罗网中解脱出来,直见光明。这只能通过深入探究、正确观察和净化业力来实现!佛法的方便最讲究秩序,由俗到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将佛法的无量殊胜妙义、法身慧命的基因,从身参会、心相会中熏习出来。只有认识到方便的积极意义和真实意义,才不会堕入 "即身成佛"、"一生成就 "的大劫!去年,一个年轻人问我,怎样才能学满明心见性的秘诀,从而迅速获得巨大的成功。我劝他不要抱有这种不符合因果的妄想,并鼓励他通过遵守五戒来塑造自己的品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法王的教法分为五乘、三乘和大乘。佛陀的本意是引导众生证得究竟涅槃。然而,菩萨并不急于求证涅槃,而是在发愿的激动和激励下,焕发出炽热和蓬勃的菩提心,一心一意地为众生解除痛苦和忧伤,从而与众生融为一体,成为众生中的一员。菩萨的观行:从 "信解诸法无碍 "的终极天空出发,在思想上消除各种对立和分别,在言行上以不离爱和慈悲的方式来诠释,将无碍的爱和慈悲转化为见性的能力和形式,将佛法的印象体现在众人的心中。带着智慧和愿望的菩萨行者最善于将这种印象渗透到众生心中,众生的佛性就是这样修炼出来的。古印度佛教对 "佛性 "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理性佛性,另一种是行为佛性。就理性佛性而言,它毕竟是空性的,不存在二元对立。妙法莲华,私图清净:佛之因缘,尽布施之身8;法王超诸二乘9,法光普照10!

8深观断无畏,大行不稀少,尚欠负。

9 悟集因,知因不破;悟灭因,知灭不尽。

10 不染不净,修寂静平等心,寂静平等心为众。

当自我的障碍和纠缠被打破时,眼所见、心所想就会逐渐与佛法和谐统一,不离不弃。法性之清净,以至于无有紧凑之感;法性之博学、照见,以至于清晰、准确;人相之品性、质地,以至于严厚,以至于无有世俗得失;法性之显现,以至于清净,使人体悟到佛法的超越,使人体悟到学法者无得(无失)、无失(无得)。也使人认识到佛法的超越性和学佛者的无求(抛开个人画像)。佛法清净到了无图无得的地步,成为众人学佛、成佛的高标准。莲花是世间万物的象征,象征着无吝啬、无杂质。因此,大乘佛经多以莲花为喻来赞叹佛法的殊胜,如《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华智经》等,也以莲花来比喻佛世界的庄严清净,如华藏世界。就莲花本身而言,从莲藕、莲茎、莲子到荷叶都是最莲花和佛法成为我们想象中不染不净、无与伦比的徽章,有了这两个虚无作为参照,我们就能突破 "我法",在 "佛法 "中变得如此强大,以至于心性厚重,无所畏惧。诸佛菩萨行菩萨道时,首先认识到内无真我,外无实物,所以对财物和利益没有吝啬之心,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无私无我的观念。进而成为最圆满、最快速(欢喜)的奉献者,并由此扩展为能够舍身、能够为佛法奉献的胆识和(无穷的)智慧; 无量的智慧,最深的般若,认识到身心中没有真正的自我,从而认识到自我和世界的不可得,这样,认识到没有真正的自我和不可得之后,因贪婪而产生的恐惧就消失了。因贪婪而产生的恐惧也消失了。世间最伟大的勇者--菩萨,秉持着澄明修空、欢喜修有的原则;于空,无喜、无嗔、无赞、无谤,便能平静不动;于有,无喜、无嗔、无赞、无谤,便能寂静无声、无动于衷;于空,无喜、无嗔、无赞、无谤,便能平静不动;于有,无喜、无嗔、无赞、无谤,便能寂静无声、无动于衷。法华经》说,佛是破有为法的法王,众生的通病是执我执法,只有从学空、观空中才能解脱。活到能穿透自我,活到能觉悟诸佛,活到能护持众生,这就是菩萨所观行的空性(本性)。一个凡夫中殊胜的大心之人,如果能够领悟到 "性空 "的真谛,就能够在 "性空 "中承接、检验、实践,就不会气短,就不会幻灭,就不会急于求成,就不会 "速成"。菩萨的 "妙愿 "和 "大行 "就是这样在无量劫中锻造和磨砺出来的。佛陀所证、所诠的一切,都是以 "空性"、"缘起 "这一 "最清净法 "为出发点,所做的一切也都概括于此。概括因果报应:苦、集、灭道,这是佛陀向众生昭示集则苦,道则灭的最清晰明确的道理。小乘圣人就是这样通过修行灭道而获得究竟解脱的。然而,从菩萨的角度来看不共世间的因果法是照亮世间万物的最纯净的光,当一个人觉悟到这一点时,就能从生死苦海中走到涅槃极乐。染与净是相对的,相对的就是不净--堕入可染可净;这就是为什么(早期)大乘佛法总是说不染不净,以引导修行者超越或非是非非是。也就是说,从空性、平等性上知道烦恼习气无实有性,但从因果假名上可以说有烦恼习气可以对治;从假智上逐步化解,就能从空性上破除惑业习气,从假修空性上净化福慧;这样空空洞洞、空空洞洞、空空洞洞,就能平衡平等地行菩萨道。这样,通过行菩萨道,我们就能平衡平等地修持、度化众生,为众生奉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祝愿大家在卢、庄两位善知识的引导和探索下,生起 "高雄海阔悲潮振,法莲清净智慧光 "的健康愿力和美好景象!

(一九五四年十月十五日

高雄市佛教青年会郑健女士)


参考资料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放生来源 | 佛经诵读 | 放生功德文 | 皈依佛法 | 放生流程 | 佛教故事 | 放生回向 | 修行方法 | 放生的好处

Copyright 2019-2030 禅风放生 放生回向_放生回向给谁_放生的福报_正确的放生回向_禅风放生网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