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放生来源 佛经诵读 放生功德 皈依佛法 放生流程 佛教故事 放生回向 修行方法 放生的好

皈依佛法

探讨《华严经》的璀璨瑰宝:印度、中国两大文明的传承奥秘

来源:http://www.yczlin.cn 作者:禅风放生网 发布时间:2024-04-27
摘要:一些日本人和中国的内学院,根据历史进化论和考古学的理论,认为大乘经典不是佛陀的教法,包括《起信论》也不是马鸣菩萨所著,并提出了论战的理由。后来,太虚大师站出来,提

第四章 《华严经》在印度和中国的传播

马鸣菩萨起信论

华严经》在印度和中国的传承是指师承。首先,就印度而言,有马鸣、龙树、世亲,他们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

马鸣生于佛灭后 600 年,与龙树的时代相近。为什么我说马麦继承了《华严经》的思想?为什么说是马麦继承了《华严经》的思想呢?因为马鸣宣扬 "唯心所现",他写了《起信论》。这个人很聪明,会写诗,当时印度叫诗人,他的诗是赞美佛的功德的,叫《赞佛行经》。他还有很多其他著作,在古印度的诗歌文献中也有关于他的记载。

他为什么叫马鸣呢?据说他在讲法时,听众很多,由于他能言善辩,讲法非常感人,不仅人们被他的讲法所感动,就连拴在他门前的马,在听完讲法后,也发出响亮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快乐,所以人们就叫他马鸣。

当然,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比如,明代莲池大师讲经说法时,连蜈蚣都来听。虚云法师讲经说法时,猴子老虎都来听。这些事情并不奇怪,因为万物有灵,只是口不能言。佛教讲,众生皆有佛性,只是被业力所缚,不得解脱。

摩门菩萨有一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叫《起信论》,是为了启发人们对大乘经典的信仰。起信论》中说有三心:一是真心,即佛心;二是深善心,即与一切善法相应之心;三是广大心,即慈悲心。心能生万法,但众生的境界被无明所障,所以处于生死流转之中。如果破除无明,就能证悟真心,所以他的论著分为两门,一是心的生灭门,二是心的真如门。

心生灭门讲的是流转的过程,内容就像十二因缘,三细六粗。何谓三细六粗?三细,即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因其相妙难知,故名三细。六粗,即由境界现起的六种惑,分别是:智相、相续相、执着相、计名相、起业相、业受相。由此可知,无明会产生一切色法,因为一切色法都是无明。

真言宗认为,心的本质是绝对平等的,它超越了一切觉悟和佛教的差别,即不变的真如。学法之后,心由染转净,由妄转真,与心之真性相应,便可成佛。

民国以来,关于《起信论》一直存在争议。一些日本人和中国的内学院,根据历史进化论和考古学的理论,认为大乘经典不是佛陀的教法,包括《起信论》也不是马鸣菩萨所著,并提出了论战的理由。过去,在武昌佛学院、内学院等很多僧人也参与了这场争论,闹得沸沸扬扬。论点是 马鸣菩萨在《立信论》中讲到 "真性熏无明,无明熏真性",提出的论点是:真性是常住不灭的,不生不灭的,怎么能熏呢?如何熏习?这句话在唯识学上讲不通,所以绝对不是马鸣菩萨说的,是假的。

后来,太虚大师站出来,提出《起信论》是马鸣菩萨所著,《起信论》的论点还是只符合唯识法相。太虚大师的解释以三性为基础,三性即五法三性、八识二我。三性代表一切法的现象,其中包括一切世间法。第一种是遍计所执性,是一般众生由于执着于我、我所、遍计所执而产生的,是不存在的,是妄想; 二是依他起性,即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些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存在的,但都是假名存在,是以虚幻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真实的形式存在; 其三,圆成实之性,即真如境界,圆成实之成就,圆满说明其法性遍满一切,成就说明法性常住不变,实即是实,实非虚妄的客观存在,故称圆成实。

至于 "无明真如",这个真如就是唯识的地藏,阿赖耶识是凡夫境界,有染污性,但是阿赖耶识有佛性叫地藏,在众生境界中,阿赖耶识,属于彼岸、因果法。因缘法有垢有净;有垢修有净修,垢修是虚妄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成为阿赖耶识的垢。还有清净法的修持。比如听闻经典、入佛道、受持戒律、勤修戒行,这就是清净法的修持,这种清净法就蕴含在真如本性中。所以,马鸣菩萨所说的 "无明熏真如",是 "真如缠缚中",是烦恼遮蔽下的真如,也就是地藏。

至于说 "真性熏无明",真性就是熏习净法、善法、持戒、修禅、悟空,这也是真性。根据这一结论,太虚大师断定这是马鸣菩萨所写。太虚大师提出,研究佛学不能只从世俗的角度出发,不能只从进化论和神通论出发,这些观点否定了佛菩萨的境界--禅定、神通什么的。

我认为太虚大师的观点是正确的,应该说今天还有一些人持这种观点,我在这里专门提一下。太虚大师说: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都是佛的自证境界,这个自证境界是超越时空的,不是一般的意识所能想到的,一般的意识、一般的语言根本就说不出来,表现不出来,绝对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这样去研究佛教,就谈不上佛教的特点和尊贵,我们今天应该坚持这一点。

20 世纪 90 年代,复旦大学教授王雷泉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不愿成佛的和尚不是真正的和尚》。这位教授对佛教很有研究。不想成佛,不想做祖,算什么和尚?也可以说,学佛就要信三宝。如果不相信三宝,不想学菩萨成佛,那你皈依什么?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希望大家注意。

这就是我所介绍的马鸣菩萨,他是华严初教的发起人,讲唯心缘起,符合《华严经》的本意。

龙树著《十住毗婆沙论

第二讲是关于龙树的。龙树生于佛灭后六百年,被尊为八宗之祖。他著有《大般若经》一百卷,以及解释《华严经-十住品》的《十住唯识论》。在《十住唯识论》中,他宣扬 "一切唯心造"。虽然他主张空性,但也主张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在这本书中,他特别提出了难行道和易行道,易行道就是往生西方,难行道就是按照菩萨的阶梯,三大阿僧祇劫来修行,这个比较难,所以他也提倡净土法门,这是易行道。

石藏菩萨写《十地归微经

第三讲是关于石坚的。石坚菩萨,又名天坚菩萨,生于佛灭后八九百年间,是无著菩萨的弟弟,兄弟二人都出家为僧。他最初学习小乘,弘扬小乘经典,为了解释《阿含经》,他写下了最著名的论著之一《俱舍论》。当时,他弘扬小乘,诽谤大乘,而他的弟弟无著菩萨却与他相反,学习大乘。为了让无著菩萨皈依,无著菩萨有一次故意装病,叫无著菩萨来看他,由于兄弟之间的感情,无著菩萨赶忙去看他,到了之后,他问无著菩萨得的是什么病,无著菩萨说:"我给你做。诽谤是大罪,但不要诽谤。就这样,石室开始警惕起来。

章太炎到阴间断案

"若不造无间业,莫谤地藏正*轮"。若想不堕地狱,首先不应诽谤地藏正法。地狱是客观存在的。你认为没有地狱吗?过去有个国学大师叫章太炎,他亲身经历过地狱。

章太炎很有名啊,讲学、著书、收徒都很多,有一次晚上梦见一顶轿子来接他,接到哪里了?接到哪儿?到阴间去了。去干什么?让他评评理。因为章太炎很正直,他不怕权势,连袁世凯都不怕,袁世凯把他关起来,他天天写文章,写 "袁贼袁贼",骂袁世凯,不怕杀头,后来袁世凯对他很尊重,就把他放了,就是这么一个正直的人。

他每天晚上到阴曹地府判案,时间长了就觉得累,怎么能这样呢?白天写文章,教徒弟,晚上到阴间!这件事他报告给了印光大师,印光大师说可以解决,你多读读《金刚经》,不要打岔。他如法炮制,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把这件事了结了。这个事情当时上海《大法日报》都发表了,你能说地狱没有吗?就看你造不造这个因,如果你造了这个因,就等于犯了罪,到时候要判刑的。

所以,无著菩萨在这里告诫世亲菩萨,不要造这个因--诽谤大乘经典,否则会堕入地狱。石千菩萨害怕了,想割掉舌头忏悔,无著菩萨告诉他:"不要割掉舌头,你的舌头以前是弘扬小乘的,现在你可以把它转回小乘,专门弘扬大乘。当时,无著菩萨叫世亲读诵《华严经-十地品》,他觉得那个境界很高,很欢喜,就毅然转回大乘。转归大乘后,他写了《十地经论》十二卷,提出 "三界皆幻,唯心所现",与《华严经》"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的说法不谋而合,从此开始弘扬大乘、 从那时起,他开始弘扬大乘,写下了许多关于唯识的著作,其中关于小乘和大乘的著作有数千部,因此被尊称为 "千论师"。

上文提到的马鸣、龙树、世亲等菩萨都是华严思想的继承者。

正法的标准

太虚大师说:"弘法在于僧伽。在现代,需要有一大批人来弘法。必须要有一批能够护持佛法、能够管理寺庙、能够弘扬佛法的优秀僧人,还需要在僧团内部培养接班人,必须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很好地护持佛法。虽然这是佛法时代的终结,但实际上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历史传说中,佛法千年,达摩千年,摩登佛法万年,但按照佛法的标准,只要有佛法的教化,有佛法的证悟活在世间,都算是佛法。只要有人在修行、传教、学习,正法就一直存在。

华严宗在中国的思想传承是从东晋到唐代,为五祖相承,在历史上最为突出的是唐代,此后虽有历代传承,但教法较少,禅宗、净土宗较为盛行,直到民国初年以后,才逐渐复兴。中国华严宗的五祖是 华严宗的五祖是:笃信大师、智俨大师、法藏大师(贤首大师)、澄观大师(清凉大师)、宗密大师(圭峰大师)。

独顺大师

杜顺首座法师,杜顺法名法顺,姓杜,平时习惯称他为杜顺。他出生于南朝末代,陈武帝永定元年,生于永州的甘肃。因为那个时候佛教很盛行,他从小就受到佛教的熏陶,礼佛啊,拜佛啊,就像现在的一些小孩一样。最奇特的是,他经常在坟山上召集一群小孩子,自己坐在中间宣讲佛法。他稍大一点的时候,读过书,对儒学很有天赋,十八岁就出家了。他出家后,因为常年修行,有了一定的功夫,人们一般称他为敦煌菩萨,因为他有一些神奇的事迹,比如治好了疯子,降服了最凶猛的人,治好了聋哑人和瞎子,还在虫子出没的地方除掉了虫子,等等等等。

有一次,唐太宗得了病,怎么治也治不好,御医们想尽了办法,唐太宗就请杜顺大师给他治病。他说:"陛下,还是大赦天下吧!" 因为唐太宗在征战中杀了很多人,这是冤枉病。唐太宗听了他的话,大赦天下,又做了很多法事,超度了很多人,很快唐太宗的病就好了,他对他非常感激,听了他的说教也心生喜欢,于是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 "帝心",就是心中有 "皇帝 "的意思。

笃信大师一生的志向就是读《华严经》,他的行为也是基于普贤菩萨的愿力。他根据研读《华严经》的心得,创立了法界三观,又称三门:真空门、无碍治门、普贤行门。这三门后来被四祖澄观大师发展成为四法界。

真空门主要是扫除妄想执着,破除我、法二执,证得我空、法空,即真心、真性的境界。

无碍门,就是说心和物是融为一体的,不能分开的,理中有物,物中有理,宇宙万物,千差万别,都是通于理的,离不开心就叫无碍。

遍包之门,就是说真心遍法界,万事万物,乃至山河大地,乃至微尘,都没有真心,明白了这个道理,在事上就可以破除,圆融无碍,行住坐卧,言谈举止都在道中,这个境界非常广大,所以叫遍包。

华严经》的法界观是由憨山大师提出来的,叫三门,后来叫三观,再后来是由了空大师提出来的,他立了四个法界观。而无碍法界观是由普贤含融而立,六相十玄都是对无碍法界观的解释。笃信大师活了 84 岁。

智严上人

二祖智俨大师生于隋末。他一生读研《华严经》,著有《搜神记》,发明十玄,又以六相融通来解释。他曾在梦中见到一位印度高僧说:"你读一读解释六相的《华严经-十地品》,融会贯通六相,就能把万法无碍的法界解释得清清楚楚。" 他果然按照大和尚的指点,研读《十地品》,建立六相,以六相解释十玄门,什么是玄门?什么是玄门?就是事事无碍法界,意思很高深,所以叫玄门。六十七岁时圆寂。

法藏法师

三世法藏法师,又名贤首国师,是当时唐太宗任命的法藏法师,他一生读、诵、持《华严经》,宣讲《华严经》三十余遍。他在诵读、礼拜《华严经》时,也曾出现过一些奇迹: 天旱无雨时,他念《华严经》,天就下雨了;全国虫灾,需要下雪时,他念《华严经》,天就下雪了;外敌入侵中国,需要抵御时,他念《华严经》,帮助国家抵御了外敌,击退了敌人。他之所以有许多奇异现象,一是由于他的诚心,二是为了说明《华严经》不可思议。

他一生经历了五个皇帝,活了七十岁。五帝都拜他为师,他也成了五帝的国师。他讲八十华严,华藏世界品,地动山摇。他一生创立了《华严经》的三乘五教。三时是以一天来计算的:第一时:太阳升起,照在山上;第二时:太阳渐渐升起,到了中午;第三时:太阳转向西边后,下午又回到山上,照在大地上。

第一个时辰是太阳升起,佛陀讲《华严经》。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后,经过三个七天的时间,讲完了《华严经》。第二次是太阳渐渐升起的时候,中午时对小乘噶玛巴讲十二因缘,对声闻人讲四圣谛;第三次是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太阳回来了,对人间众生讲大乘教法、圆满教法,讲不舍众生。这就是所谓的 "三时",即 "三时教法"。

五教是指小乘、初教、终教、法教和圆教。小乘教法最初讲的是《阿含经》和四圣谛;初教法包括佛法和般若;终教法讲的是《楞严经》和《起信论》中讲的心性; 顿教不立文字,言不尽意,如《圆觉经》和《楞伽经》;最后是圆教,即《华严》。这三乘五教与《天台判教》的五乘八教相似。这就是法藏,也就是贤首大师的具体情况。

澄观大师

四世澄观大师,又称清凉国师,生于中唐,活了102岁。在五位大师中,澄观大师的年龄最大,经历的皇帝也有七位,作为七位皇帝的国师,唐德宗授予他清凉国师的称号。他高度赞扬《华严经》"映照千门,融通万物","广大圆满,尽法界性"。写《华严疏钞》之前,他拜佛,希望得到佛的加持。夜里,他在梦中看到虚空中佛菩萨云集,光华灿烂,便拾光而饮,于是开悟明心,写下了《华严疏钞》,与佛心十分契合。

他圆寂时,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该信佛,而不是信别人!"他的意思是,你们应该相信佛说的话,而不是相信别人;你们应该跟随佛,而不是跟随别人。他的意思是,你应该相信佛说的话,而不是相信别人;你应该跟随佛,而不是跟随别人。在修养方面,他说:"对境无心,遇缘不动;对一切外境不打妄想,不执着于缘,心不随境转;无论善恶贤愚,邪正干扰,心不动摇,八风不动"。这样,只要保持本心,就能与一真法界相应,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六祖坛经》中就有此意,称为 "一相三昧"。

宗密大师

五祖宗密大师,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四川西充人,因居圭峰,又被尊为圭峰大师。宗密大师一生专研《华严经》,著述颇丰,有二百余种,其思想体系承自澄观大师。圭峰大师也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六十二岁圆寂。

以上五人是南北朝至唐代华严思想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宋、明、清也有弘扬者,但不多,民国以后,月霞长老和应慈长老也弘扬了华严宗思想。


参考资料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放生来源 | 佛经诵读 | 放生功德文 | 皈依佛法 | 放生流程 | 佛教故事 | 放生回向 | 修行方法 | 放生的好处

Copyright 2019-2030 禅风放生 放生回向_放生回向给谁_放生的福报_正确的放生回向_禅风放生网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

电脑版 | 移动版